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求不得,要不了

雖說無欲則剛,是一種理想的操守,讓人能擺脫求不得的制約,但做起來又何其艱難。近來幾事煩心,突然領悟到一事比求不得更苦 -- 要不了。

求,是單方面的,斷了自己的私慾,便無須糾結於得之有無。但要,卻是兩個人事,一人肯給,一人能要,才能要得。

要。憑什麼要?除了少數能蠻橫強奪之物外,大多時候是建立在兩人的張力與關係契約上。要母親疼愛、要友人忠誠、要情郎專一、要上司照護、要下屬負責、要同胞立命⋯不論是哪種要,都建立在兩人互相認同的身份關係上,才能執行。一人才肯給,另一人才能要。

近來這幾單事,我恰恰是中了這要不了的死局。本以為能理直氣壯的有所要求,才發現我們對這段關係的定義和看重,從來不同。簡單來說,要是對方落下一句狠話,「妳憑什麼要,我又憑什麼要給妳?」我只能語塞沈默,原來由始至終,是我錯了。

憑,本是一種默契,心照不宣,理應如此。用上這字眼來質問對方,也不過是點出兩人早已失衡的權力關係。


茅塞頓開,原來有比求不得更難受之苦,那便是要不了,唉。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苦肉計

重溫兩個人的咖啡廳
哪怕只剩一杯念想
供我獨自啜飲
也要放縱思緒
那些岔路的如果如果
不曾實現也就
不曾破碎的千百種

多想成為你的刻骨銘心
或是一絲虧欠的陰影
總在夜深人靜
尋找蛛絲馬跡
有預感你曾為我勞神費心

我是否有走進過你的心
駐足哪刻的良辰美景
寂寞趁虛入侵
俘虜我的決心
想念到胸口緊
緊到不能分心
你逼出的苦肉計
苦到我受不住幸福的膩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風花雪月

甜言蜜語是想賣一個安心
還是毒藥包裹著糖衣
平息了這一波的躁動疑心
姑且勉強相信
健忘本是人性

風花雪月寫得是人間美景
眼下只想逃進桃花林
紛紛擾擾聽似遙遠的噪音
誰都事不關己
門前雪才要緊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雜評] 金像獎的哀愁

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藏著許多溢於言表的悲哀。到底一部電影需不需要為自己的題材和社會關懷道歉,甚至自我除名?當政治機器介入公眾資訊並在大陸禁播金像獎的舉動,站在一個閱聽人的角度來說,深感悲哀。十年從構思到獲獎,一路上都參雜了政治意味,但我想當大陸當局採禁聲、消音再透過官方媒體批評非主流思想等方式控制資訊時,也不該對香港透過媒體放送政治隱憂的舉動感到訝異。

我實在很排斥稱呼特定「政治議題」為「敏感議題」。政治本就是政治,難道不能就事論事的對其評論嗎?敏感,言詞之中包含著「不可觸碰或小心觸碰」的意涵,我認為這等同於是一種變相的潛意識嚇阻,也是政治機器侵蝕人民思想及權力的一種表徵。總之撇開政治議題不說,今年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項的提名,也讓人心寒。

今年被提名的演員有:郭富城 、劉德華、張家輝、梁家輝、張學友共五人。除了今年48歲的張家輝之外,其餘的演員全部年過50,梁家輝更逼近花甲之年。去年最佳男主角被提名者之中還有位代表30幾的彭于晏和40幾的吳彥祖,但基本上每一年的被提名者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位熟面孔,老演員。

演技隨著年齡增長而更成熟圓潤,確實突顯年齡和演技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任何一個產業若要長遠發展,則必然要有後起新秀傳承接棒。在最佳男演員項目之中,香港影壇似乎沒幾位能撐得起這份重擔的新人。好像近十年入行的男藝人都是朝模特兒、諧星和通告藝人的發展角度居多。放眼望去,電視界也只數得到長青樹陳豪、劉松仁(還有郭晉安、羅嘉良、黃浩然吧),連以前紅極一時的陶大宇、張衛健都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中生代馬國明和陳展鵬在演技和執著上都不比前輩那樣不成功便成仁的絕對。最看好的梁祖堯卻只對話劇情有獨鍾,觀眾我們也沒辦法。

真心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優秀的香港男演員,為了演技和夢想燃燒,對演戲有執著和熱忱,讓更多動人的故事能被搬上大螢幕。演戲講天份,更講毅力和熱情,希望香港男人能拿出點骨氣來,替香港電影圈多做一些貢獻。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影集心得] 日劇-家族遊戲(家族ゲーム) (2013)

電視台:日本富士電視台
演員:櫻井翔(吉本荒野),神木隆之介(沼田慎一),浦上晟周(沼田茂之),板尾創路(沼田一茂),鈴木保奈美(沼田佳代子),忽那汐里(水上沙良)
其他:改編本間洋平的作品

荒誕家庭教師吉本荒野(櫻井翔飾)受到沼田一家的委託,替成績一向吊車尾又罷課的二子沼田茂之(浦上晟周飾)補習。吉本荒野的教課手法激進又暴力,背後心態既扭曲又變態,但父親沼田一茂對家中事務毫不關心,母親沼田佳代子懦弱膽怯,對吉本的所作所為渾然不覺。只有大哥沼田慎一一人看穿吉本的真面目。慎一到底能不能驅逐吉本,守護沼田家?抑或慎一心中其實也打著不為人知的算盤?

劇中沒有正義教師GTO,沒有上進盡責的父親,沒有嫻熟婉約的母親,沒有努力自強的乖兒子。只有一群不完美的人,想努力邁向更完美的明天。

如何?★★★+ (劇本:★★★★,演技:★★★)

~~~

其實我一向都不太愛看日劇,主要因為日劇的演法都太誇張/可愛,劇情又愛神展開,很出戲。但最近為了學日文,只好又開始看日劇。純愛,太單調;人性劇,太愛置入刻意扭曲的暗黑角色;偶像劇,太多無能的瑪麗蘇⋯硬要說還是美劇然後韓劇比較對我的胃。做了許多功課,最後才選定「家族遊戲」。

吉本荒野被設定成一個扭曲卻無助的悲劇人物,可惜櫻井翔的演技撐不出內心戲如此複雜的角色。崩潰的過程太用力,使壞的眼神也不夠扭曲。沼田慎一是位假面優等生,但假面又假得不夠徹底(耍陰的時候不夠狡猾、裝乖的時候不夠完美),連和沙良擁抱的那刻都顯得彆扭,感覺不到他的愛。水上沙良多變的角色看似比較好發揮(因為三個人物的性格差異比較大),但化妝和服飾幫了忽那汐里一個大忙,掩蓋了她平板的演技。回歸沙良身份的忽那汐里確實比較活潑可愛,但最挑戰演技的情婦一角反而沒演出嫵媚或崇拜課長的感覺。飾演真田宗多的吉井一肇倒是本片一大亮點,將無助痛苦的受害者角色詮釋得很好,讓人忍不住為他心疼。

但撇開演技和劇本鋪陳不談(很多橋段不夠合理,降低整齣戲的可信度,例如家教馬上被邀入三溫暖室與爸爸促膝長談、哥哥比母親還了解弟弟罷課的真相以及弟弟的小習慣,卻被設定成鄙視弟弟的高傲兄長),故事本身倒是非常精彩。

一個人人稱羨的完美家庭背後,竟藏著無數的秘密、傷痕和藉口。立志要成為「惡的化身」的家庭教師,好比一記當頭棒喝,將沼田家的太平假象一舉擊碎。但家庭教師自己也曾是受害者,因為不敢勇於面對扭曲的霸凌者,害得真田宗多走上絕路,為此一直耿耿於懷。這齣戲是想透過一個扭曲人物的變態手段來打破社會中的惡性循環。原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批判值得我們深刻反思,不重視、正是家庭關係的我們到底會孕育出什麼樣的未來國家棟樑?

過去在香港教書時,我也遇過對父母極度冷感的日本學生。母親確實扮演犧牲奉獻的角色,父親則是養家糊口的權威人物,兄妹之間的關係似乎也不太親密,看得我都心寒。高壓社會正如何扭曲、壓榨這些年幼心靈,身為成人的我們又該如何扭轉這個常態和制度?本間洋平三十年前寫下對社會的批判,擺到今時今日來看,竟毫無違和感,讓人不寒而慄。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電影心得] 桃姐 (2011) - 人生盡頭的尊嚴

導演:許鞍華
編劇:陳淑賢
演員:劉德華(梁羅傑/Roger),葉德嫻(鍾春桃/桃姐)
取材自監製李恩霖的真實經歷

人生走到盡頭時該如何自處?無伴、無子、無孫的桃姐,在傳統價值觀的審視下似乎略感淒涼。但膝下無子卻有人送終,謝幕之時又有好友獻花,在老、病、死的折騰之下,又走得比很多人來得更有尊嚴。桃姐的故事,平淡卻真誠。生有時,死有時,盼一切不早不晚,少點苦難,恰好及時。桃姐晚年的經歷不浮誇、沒特效,平淡如你我身邊的故事,也可能是你我未來的故事。

如何?★★★★

故事,畢竟是故事。桃姐最後反覆中風導致身體癱瘓、精神衰退,其實是許多老年人的晚年寫照。曾照顧過重病家庭成員的人都知道,這過程有多難熬。好像一次賠進了所有人的人生,但義務和情感迫使著仍健在的人無法設立停損點,繼續這樣拖拉下去。有經濟能力的人或許還能將病人送去養老院或看護院,但對於經濟能力不足的人來說,或許更絕望。

《桃姐》講述一位僕人的晚年,卻也是一個病人的晚年。桃姐和Roger之間的關係,既像母子、又像主僕,對Roger來說桃姐某方面甚至親過自己的親媽,不但一手將他拉拔長大,到晚年仍以Roger為榮為傲,這何止主僕關係呢?

我人生中也有位類似桃姐的恩人。跟桃姐一樣,總是不喜歡別人在她身上花錢,對於能負擔自己的開銷感到驕傲。靠自己掙來的錢養活自己,不靠人恩惠,是舊時代女性特別引以為傲的尊嚴。不論多苦,也不喜歡直說給旁人聽,一方面是愛面子,另一方面也是不想麻煩人。

養老院裡的人物各有千秋,從賊頭賊腦的堅叔(秦沛)、性情乖戾的校長(梁天)、溫和傳統的金姨(許碧姬),到深受重男輕女之苦的金姨之女(江美儀),每個人在繁囂塵世中碰撞、生存。江美儀無疑是本片亮點之一,將一個不受寵的女兒的無奈和感傷演繹的扣人心弦。尤其是江在質疑母親那幕,不忍的苛責之中帶著對不平等待遇的怨,以及對母親無私的愛,讓人看得揪心。

劉德華不知為何還是有種皮笑肉不笑的感覺,少了片場監製的手腕和搞電影藝術的狂浪或敏感,反而像個呆板書生,稍嫌不搭。葉德嫻的桃姐隱隱透出堅忍和淒涼,將老人的肢體語言和態度掌握得很好。可惜匠氣稍重,欠了點一生為僕的俗氣和老人的憋扭任性,演法太「溫和」和「安全」。拿Maggie Smith在The Lady in the Van的預告片之中的表現,她演繹的老人更讓我信服。

這部片的題材非常值得社會大眾關注。透過桃姐的晚年,我們可反思自己年邁時對疾病及老年的態度和安排,也提醒我們多關注身邊老人家的身心狀態。取景於深水埗的養老院,也暴露出這長期被忽視的社會問題。老年人不能為自己發聲,年輕人又不懂養老院的弊病,讓這群社會弱勢被迫接受次等待遇。桃姐好福氣,乾兒子人脈廣、收入足才得以受到妥善照顧。試想那些經濟拮据的老人又是如何度過晚年呢?

桃姐的謝幕,是成功、是無奈,見仁見智。透過桃姐,不妨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若有幸活到耄耋之年,又會如何下台一鞠躬?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收藏家

垃圾或藝術誰評選
全靠反覆鑽研
哪怕與真相相去甚遠
只憑感覺 斷定真贗

當作寶貝擺心裡面
不想再去分辨
念舊算是後天訓練
或是直覺依戀
想不清 不如妥協

收好情書紙條明信片
白紙黑字永遠不變
一個人溫習 字裏行間
曾經有的浪漫畫面

囤積毛衣影帶舊膠卷
玲瑯滿目多麽耀眼
小心的紀念 擦拭陳列
是收藏家的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