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電影心得] Carol (2015) - 困惑多過釋疑

Director: Todd Haynes
Writers: Phyllis Nagy (screenplay), Patricia Highsmith (novel)
Stars: Carol Arid (Cate Blanchett), Therese Belivet (Rooney Mara), Abby Gerhard (Sarah Paulson)

如何?★★★

Nolan Brothers在Inception中探索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概念 -- 編織夢境。對於戲院裡的觀眾來說,導演有如織夢人,必須架構一個具有戲劇張力但又保持一定「人性邏輯」的世界,不然觀眾很容易出戲。就像在酒吧那幕,當Fischer開始對Cobb起疑時,Cobb必須邊攥一套具信服力的說詞,將Fischer再次拉入這個虛幻的境界,不然夢境就會穿幫。同理,觀眾心中若出現任何「疑問」(這裡所指的疑問,不是指劇情走向中待解決的懸念,而是架構不完整所引起困惑和疑問),就會很容易出戲。若之後沒有一套具信服力的說詞,觀眾對這個電影幻境的信任感就會越來越少。

Haynes的運鏡和Nagy的screenplay不斷的製造許多出戲感,使我無法專注、相信Carol和Therese之間的愛情故事。Haynes不是個讓我很有安全感的導演,我無法全心投入他所編製的幻境之中。

出戲點一:Harge, Carol, Therese在家裡第一次的無預警會面

Carol邀請Therese回家坐坐,Therese雅興大起,演奏了一段Billie Holiday的Easy Living。突然有人開門,門口竟站著早已和Carol的老公(準前夫)。

然後西裝筆挺,身穿高級外套的大老闆,一瞬間跑到廚房開始修水槽。

這幕感覺太刻意了,太刻意想營造Harge對這個家的「付出」,太刻意想透過一個視角、一個事件,同時捕捉三人的語氣和神情。

然後修到一半,Harge好像突然想起什麼一樣,起身嚴詞質問Therese和Carol相識的過程。

完全不明白這幕想表達什麼。Harge想給自己一點自欺欺人的理由,說服自己其實老婆已經沒跟其他女人搞在一起了?還是吃醋?還是佔有慾大發?不論動機為何,他都不該修水槽修到一半才突然有所行動,而該在一進門看到Therese時就攤牌或有所表示。

出戲點二:Carol與Harge在門口爭執,回到屋裡就提議要送Therese到車站

Carol風度翩翩的提議要送Therese到車站,趕8:30的火車。可想而知,兩人當晚或許都有共寢的意願,但被Harge那麼一鬧,讓Therese走也不算太過分。況且這屋子本屬Harge和Carol共同擁有,Harge被設定為一個想挽回兼佔有Carol的丈夫角色沒有針對這點攆走Therese,都讓我覺得他的行為以及角色設定有很神秘的落差。

上火車後,Therese忽然哭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她當時哭的原因跟心態:一方面是因為可能讓他哭的原因太多,另一方面是因為好像又沒有一件事強烈到可合理促成Therese的哭點。回到家後,Carol打給Therese道歉,若是沒有這一幕我怎麼想也想不到Therese是因為被「請回家」所以哭。但Carol那句"Ask me things, please"完全救了那一幕 -- 一個動了情的脆弱女人,傾全身之力勉強吐出的一句顫抖的懇求:問我吧、靠近我吧、來吧。

出戲點三:Carol拿著手槍去和私家偵探攤牌

Harge雇的私家偵探在隔壁房間搜集Carol「不道德」的證據,讓Carol因此失去女兒的監護權。從搜到手槍到拿槍對質那幾幕,全都顯得太刻意了。這部片那麼寫實,刻劃的人都有血有肉,但當私家偵探面對一個拿著槍又即將失去愛女監護權的瘋女人,竟然沒有顯露出絲毫不安跟恐懼,讓我瞬間有種錯覺,以為Carol變成了一部漫畫英雄片。

出戲點四:Abby瞬移至飯店接走Therese

Carol走得很突然。Abby來得很突然。Abby對Carol的情愫撲朔迷離,以至於對Therese的態度也有點奇怪,導致Therese突然問Abby「為何妳喜歡看我受苦」問得很突兀,害我完全摸不著頭腦。

Cate Blanchett的演技內斂,動人。尤其在床上,看著Therese那句"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之中所包含的安心、寵溺和救贖,讓人不得不為Carol著迷。Therese的角色有很多內心戲,但除了好奇和瞪大眼得水靈感外,其實感覺不到太多深刻的情緒。Therese的內心轉折主要係靠外力襯托、闡明。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不善於表達內心情緒,但厲害的演員則有辦法保有「現實人物的內斂」但多一層「精巧的刻意表達」將內心的轉折顯現出來。

像Carol和Harge最後一次在律師事務所商討Rindy監護權時,Carol的獨白充滿了哽咽,不安的肢體動作等等⋯這種表達方式無疑是「刻意外顯化內心波折」的橋段,但要是內心的痛苦被藏匿在冷靜壓抑之中,觀眾又不是角色肚子裡的蛔蟲,又該怎麼參透角色真正的情緒呢?Cate Blanchett對情感的收放就比Mara Rooney來得更具說服力。換做言語溝通的比喻,Cate會用全身去「傳達」角色的內心世界,而Mara Rooney是個口條不錯,但重要時刻有時會吃螺絲,溝通能力中上但還可以再加強。

女女床戲拍得很唯美,但套回劇情線來看,就顯得有點廉價,像是為了突顯女女戀而安排的橋段(類似像龐德為了衝票房所以安排一段龐德女郎全裸的橋段)。那一幕的激情、掙扎、質疑都不夠深刻。Therese後來在車上不斷自責說「我應該對妳說不的」,表示她也有點後悔發生的那麼快(最後甚至導致一夜激情成了呈堂供證),但內心的掙扎、矛盾甚至參有恐懼的渴望沒有帶出來,有點可惜。

Carol主要在探索兩個女人自我價值觀的建立,以及女女戀的發展。其他次等要題則包含女性在舊社會的角色(Carol從富太變成獨立的女性,Therese勇敢逐夢成為一名攝影師),但都不是本片主軸。以愛情片來說,可圈可點,劇情走向是典型美劇(很多出場角色但角色之間的深度差異性很大,有利益、愛情、家庭衝突等)。以探討自我價值觀的片子來說,著墨偏淺,並沒有帶來太多震撼。以art house片來說,運鏡、音樂、對白等都太安全,畫面不算特別奇幻唯美(整體偏寫實)。

若想看一部崩解的婚姻,以及女性摸索自我認同感和價值觀的片子,推薦Sam Mendes執導,Leonardo DiCaprio和Kate Winslet所主演的Revolutionary Road。喜歡American Beauty的人應該也會喜歡看Revolutionary Road。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詩詞] 宋。辛棄疾 -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每到春節就會想起這首「元夕」。這詞之所以能被廣泛流傳,我想應該可歸功於意境優美,情懷浪漫吧。

整首詩非常生動:奼紫嫣紅的路景,車水馬龍的街道,盛裝打扮的少女,到驀然回首見到夢中人的瞬間,如詩如畫。

西方文學稱這手法為juxtaposition及plot twist。Juxtaposition基本上就是對比。整首詞堆疊出的喧鬧,更能突顯那人的清麗。那人的出現,更是整首詩未曾預料的走向(plot twist)。

辛棄疾微調了耳熟能詳的「寶馬香車」,成了「寶馬雕車香滿路」。眼熟的字詞做了些許更動,除了能對應平仄之外,還能藉用讀者的prior knowledge,省去解釋闡明的力氣。此處的暗香氣也呼應寶馬香車殘留的香氣,短短兩句豐富了視覺、嗅覺、聽覺三種感官享受。

但這詞,最厲害的地方莫過於其雋永性。「花千樹」成了容祖兒口中動人的情歌。「花千骨」一名的靈感或許都取自於此。「寶馬」成了BMW的在中國的名稱。常見的笑盈盈也變身成「笑語盈盈」,多了一分青春氣息。眾裏尋他千「百度」更成了中國最大搜尋網站的代名詞。看來不分古今,人總是有想「找到」什麼的衝動。最後一句,不知更成了多少情詩創作的題材。舊句翻新,多了創意,讓這些字句在過了快一千年後都適用。

意境上,視覺上,此詞可屬上乘佳作。初春情懷,一覽無遺。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電影心得] 九降風 (2008)

導演:林書宇
編劇:林書宇 蔡宗翰
另有:紀培慧再創作之同名小說《九降風》
演員:鄭希彥(鳳小岳)、湯啟進(張捷)、黃芸晴(初家晴)、李曜行(王柏傑)、林敬超(林祺泰)、林博助(沈威年)、謝志昇(邱翊橙)、沈培馨(紀培慧)、黃正翰(李岳承)

如何?★★★+ / ★★★★-



七男兩女,屬於九個新竹高中生的九降風。

~~慎入,含劇透

序幕,七個身著某新竹高中制服的大男生坐在觀眾席上,大聲替廖敏雄加油。青春熱血,就此展開。頭一個小時的劇情著重於這七個男生的情誼,從一起被罰、吃飯、打撞球、喝台啤、溜進泳池裸泳⋯年華正好,放蕩有理,百無禁忌。

但這是部片並不僅是青春校園劇,更是一段痛苦的轉大人試煉。是個挑戰義氣、價值觀的浴火試煉。

第一重試煉,微妙的改變了七男之間的情誼。阿彥背著女友小芸,偷搞了一個大奶妹。但他沒有扣機,所以每次出去風花雪月都是留阿湯的號碼。即便知道阿彥偷吃的真相,喜歡小芸也經常幫她補習的阿湯,面對小芸的質問時總是袒護阿彥。沒想到一日大奶妹的正牌男友找到撞球場尋仇,誤將阿湯認作阿彥,把阿湯打了一頓。阿湯不但沒出賣阿彥,還向對方低聲道歉。對方瞄到阿湯制服上的繡名,發現打錯人,也看在阿湯義氣的份上撤了。

阿湯替阿彥扛事,是義氣。

自此之後,阿湯與阿彥及其他六男漸行漸遠,對這幫朋友的嬉鬧和阿彥輕浮的態度感到不爽。被鎖的天台,七缺一的局面,竟成常態。在天台,只有阿行替阿湯說話。

第二重試煉,是由小芸寫給阿彥的信簽所引起。被阿彥慣性劈腿所傷的小芸,經歷了幾幕暗指想輕生的念頭,提筆寫信(分手信?)給阿彥。她沒勇氣親手將信交給阿彥,便打給阿湯請他轉交。阿湯帶著信來到棒球場找阿彥,兩人意外地重修舊好。回家路程,阿彥想到電話亭打電話,阿湯違規左轉時竟發生車禍。阿彥摔下機車,昏迷了兩分鐘,醒來後卻堅持不去醫院。回家後竟一睡不醒,進入昏迷狀態。

這件事完全崩解了其餘六人的友誼。超人林敬超將一切罪過推給阿湯,咄咄逼人的語氣似乎可歸咎於他對阿彥異常強烈的好感(常到阿彥家打混並幫他整理房間)。

當剩餘六人全數默許阿彥不去醫院的堅持時,是否也算幫兇呢?而沒有駕照的阿湯,違規左轉是否就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呢?

阿彥「顧全大局」的選擇,是義氣嗎?眾人聽從領頭(阿彥)的指示,算義氣嗎?

第三重試煉,則是有關林博助,謝志昇(阿昇)和黃正翰(胖子)。林博助很夠意思,將新到手的生日禮物NSR機車出借眾哥兒們騎。一天阿昇和胖子準備發動機車之際,被警察逮到,說這台機車是贓車。擔心博助會被退學的阿昇,竟編了一段口供,硬是不肯供出博助,最後落得被退學(或許還有前科紀錄)。阿湯,胖子苦勸阿昇實話實說無果,反過來勸博助自首,幫幫阿昇。博助不動聲色。反倒是李曜行(阿行)跑到教官室說車是他的偷的,希望能扭轉阿昇被退學的命運。大局已定,回天乏術。氣急敗壞的阿行帶著一個棒球棍到學校找林博助,把博助追到廁所角落。林博助大喊,對,我孬,我沒種,但我們不是哥們嗎?你真的要打死我嗎?阿行無語,將滿腔憤恨宣洩在廁門上,將它打的稀巴爛。喜歡阿昇的沈培馨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阿昇被退學,無奈當初拉阿昇和胖子進管樂社也無法改寫這個結局。

林博助出借贓車就叫有義氣嗎?不敢認罪就是沒義氣嗎?袒護哥們的阿昇就是有義氣嗎?找博助攤牌的阿行就是有義氣嗎?

劇末,阿彥死了。阿湯帶著廖敏雄的親簽球(贗品),來到屏東。一切就在棒球場巧遇廖敏雄之中落幕。



阿彥雖不是什麼良人,卻罪不至死,結局真的很令人傷心。

整齣戲都圍繞著「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從廖敏雄打假球,林博助偷機車,阿彥偷吃,阿湯違規左轉,沈培馨偷鎖天台,小芸怯懦的靠阿湯轉交信簽⋯乍看之下都是可以說服自己不過是粗心或「無傷大雅」的小錯。但這些行為所觸發的連鎖反應卻不單毀了自己,更波及到身邊的人。

小芸幾幕默默崩潰的鏡頭,害我一直以為她會輕生,沒想到最後卻是阿彥喪了命。我想,小芸可以被刻畫得堅強一點,一直暗指她很不穩定讓我覺得這個伏筆跟反差(她沒死但阿彥死了)做得太刻意。

整齣電影穿插著棒球簽賭案的始末。最後阿湯和廖敏雄在棒球場上的交流也有點狗血。要是鏡頭停在阿湯隻身前往屏東的旅途上,反而更好。

轉大人的過程從不是件簡單的事,但這七男九女的經歷未免也太慘痛。到底在成長過程之中,義氣、責任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套句藍色大門的台詞:青春留下什麼,我們就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這陣青春年華的九降風,將留下什麼樣的瘡痍,會讓他們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劇中沒有交代,卻留給了觀眾反思的空間。裡頭沒有爐火純青的演技或華麗的劇情轉折,但耳熟的背景音樂和校園場景絕對能觸動台灣人的共同記憶。故事張力到位(整體偏樸實平淡),但在台詞、運鏡和劇情鋪陳上,還有可以處理得更細膩的空間。

這是一段屬於九個孩子的共同經歷。在這九個人身上,我們彷彿都能看到一些似曾相識的影子。或許,每個大人都曾經歷過屬於自己的九降風吧。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自省

關了燈 一個人 渴望兩人的暖意
關了門 兩個人 厭倦身體太親密
走或留 似乎都 會碰上瓶頸
她的心 自己都不明

她曲身 多柔嫩 你湧出無盡憐惜
肩並肩 多曖昧 該靠近還是抽離
走或留 似乎都 不太合宜
你的心 為她而顫慄

她的一舉一動 蹙個眉頭 都別有用意
隨口唱的情歌都藏著更深的涵義
這無限大的幻覺餵食著你的想像力
可她心中正在揣摩另一個人的反應
看來這齣戲的主角不是你

在你眼裡 她身著貴重羅衣
卻被那個人視如敝屣
她的欲走還留 和那句沒說出口的隱情
你還當寶珍惜

在你眼裡 她可觀不可親近
卻被那個人消極蹂躪
向你討取同情 吃定你卻不曾對你上心
你還反躬自省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超能力

大螢幕的英雄多威風
隨之而來的責任多重
在我 居住的星球
卻沒有契機暗潮洶湧

手一揮 冰凝水
激光發射劃破了鋼盔
腳一點 飛上天
卸下斗篷又會因誰失戀?

連身懷絕技的他們
感情路都走得不順
更何況像我這種路人
平淡無奇又該如何取勝?

如果我有一種超能力
我想看透你的心
想知道你 每一次沉吟
心中浮現什麼場景

如果我有一種超能力
我想讓時間暫停
大膽地 握緊你手心
不再擔心 沒了遲疑
不怕甩開後的尷尬處境

[詩詞] 唐。杜牧 -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杜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1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2吹簫。

~~

[意境-再創作]
青山隱,流水遙,花草未凋秋末好。
揚州橋,明月嬌,老友與誰正逍遙?

註1:另一說為「草『木』凋」
註2:教,讀音可為jiao,意指教導;或為jiao4,意指讓、使(我個人比較傾向前者才子教美女吹簫的畫面)

~~~

這次再創作試圖捕捉一點杜牧的口吻,也是我喜歡這首詩的原因。除了意境優美外,末句更是挺俏皮的。我的文學底子雜又淺,作品看完就當消遣,娛樂娛樂便好。

我總想,如果今天我要寫一封信給好友,也可能會在信末加句半調侃的「好久不見啦!現在身邊有沒有男人伺候著啊?」之類的「問候」。料想杜牧或許也存有這點心思?! XDDD

坊間的釋義「乾淨高雅」(著重於緬懷江南、思念老友的部分),但根據杜韓兩人都很愛上青樓「吟詩作樂」(絕對沒有不乾不淨的事喔!),橫豎看都覺得重點在男人間的情誼和調侃啊!

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死水

話一出口
我沒把握
傳到你耳中
幻化成什麼

話既出口
多想無用
當一池春水
等待靜動

畔邊微風
也吹不起
累積了 沈澱著
的淤泥

耳邊細語
再聽不清
蕭蕭的 颯颯的
一陣雜音

一灘死水
意闌興盡
任再多誓言
都扶不起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大風吹


    大風吹,吹那些穿球鞋的人
    大風吹,吹那些愛吃糖果的人
    大風吹,吹昨夜才留過淚的人

    我站起來
    沒人的椅子與我交換
    原來只有我一個人遺憾
    你尷尬的避開我的眼神
    難道低頭就能完全否認

    大風吹,吹那些剛失戀的人
    大風吹,吹那些徬徨無助的人
    大風吹,吹今天心情沮喪的人

    喔怎麼會?
    全世界都幸福甜美
    突然感覺像多餘的累贅
    沒人想站起來
    我一個人站起來
    彷彿經歷了二度傷害

    大風吹,吹那些虛情假意的人
    怎麼你還不起身?

[閱讀心得] 我執 - 梁文道

心得:★★★★ 我執,收錄了許多梁文道早期的專欄作品,內容五花八門,但都圍繞著筆者自我探索的歷程。之中有對愛情、救贖、病痛、性慾等各種面向的反思。原文主要來自專欄,所以文學價值偏低,但也正因為是專欄,所寫之物都和世俗情慾息息相關。推薦給想竊視他人內心歷程的偷窺型讀者,以及喜歡看意識流的散文讀者。





雖說是個Apology,略有懺悔意味,但事實上只是個內心對話後的自我解套。施暴者跟受害者的本質及心境並無改變。引人入勝的故事,總有個徘徊於後悔跟下個錯誤之間的主人翁(如黎耀輝和何寶榮)。

良知感召及外力宿命,兩面拉鋸。中間的空隙,只能用悲劇當夾心填滿。這塊餡,惹人貪饞。

愛之所以那麼有渲染力,正是因為她燦爛時如此耀眼滋潤,握不住時又讓人肝腸寸斷。缺憾,滿足了自我凌虐的渴望。一個難以啟齒的秘密:嘴巴上說我要快樂,卻偷偷期許磨難,追求一段能被記憶美化成史詩的曾經擁有(好比席慕蓉的「祈禱詞」)。甚至不曾擁有。沒有什麼比距離和暗戀更能讓人產生幻想和投射。這夢中之人,說不清哪裡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愛侶之間也存在者權力分配:誰較灑脫,誰就佔上風。弱者便會透過無止盡的放大檢視來理解這段撲朔迷離的關係。因為真相太刺耳 -- 不夠愛,甚至不愛。所以每個曖昧動作都成了需要被再詮釋的暗示,一來能解釋對方「表裡不一」的問題,二來又能讓弱者以為唯有自己才能完全看透對方藏於武裝背後的本質。

我不完全認同梁對於愛情的看法。更準確來說,他的解釋至少不適用於我。例如「情人之名對於戀人來說,是「真名」的變形。他固執地相信這個名字擁有無窮的力量」,戀人們甚至因此「喜歡別造暱稱,覺得這才是對方的核心。」至少在我而言,別造暱稱是為了製造親暱暗語。這世上的文字千千萬萬,但一段(偶發的)共同回憶,賦予了一個創造暱稱的契機。這幾個字便成了情人之間獨一無二的親暱暗號和共生記憶,反倒與文字本身沒直接關係。

或者「點歌的人不取真實姓名,也不張揚對方的名字,他只是用了一組只有彼此才能明白的暱稱,甚至可能埋藏更深,幹脆為自己改了一個根本無人識得的別號。[...]如此點歌已經不是情意的傳達,而是自戀的體現。」我想還有一種可能,即是點歌的人只是想要個抒發窗口,想證明自己的愛,卻又不敢奢求讓對方明白,便訴諸於所謂的緣分。在通往真心的路徑上撒下一點麵包屑,對方是否有緣見著或沿路走到終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曾(勇敢的?)表露過這點情意,只求問心無愧。

許多情人和朋友之間,最終只能走向遺憾,不外乎是產生誤會或信任崩解。信任是個脆弱的東西,要靠兩人掏心掏肺才能建立,卻極容易一失足就毀如散沙。一旦信任被懷疑取代,就像是擴散的癌細胞,要不就割除懷疑重新來過,要不就準備被它侵蝕。

梁文道早期的作品深受哲學影響,帶有黑格爾、傅科等人的影子。後來他閱讀面更廣,發展出傾向「亞斯多德和儒學」的世界觀,似乎更完善,也更貼近我的世界觀。他後期的作品不再單單探索個人的內心情緒,還經常採用「我」以外的視角描寫事件及影響,有時甚至退到觀察者的位置進行側寫,拓展了作品的格局。

看來純哲學家,都有點自戀,還得具備孤芳自賞那種高傲。還俗的梁文道,少了點自戀,筆鋒卻更豔。


節錄

你所見到的,只不過是自己的想象;你以為是自己的,只不過是種偶然。握得越緊越是徒然。此之謂我執。

由於戀人相信自己完全看透了對方的本質,而且他是唯一掌握這個真實知識的人,所以有人曾戲弄地把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套用在情侶的關系之上。「你控制了我的身心,不過我看穿了你的真實。」

當一個戀人處於這類自甘為奴的狀態,他的知識之旅就告展開了。在他的眼中,沒有什麽不是別具意義的,簡單如一聲嘆息、一個手勢、一段短箋裏的標點符號,似乎都在指示著更遙遠的東西。即使是沈默與空白,於他而言也是詮釋的密林、知識的迷宮。

這個名字又將引領戀人走向另一條不歸之路:他開始相信遙感甚至神通。他以為一遍遍地呼叫,遠方的情人會有所感觸,甚至響應。

這種轉移是成功流行曲的必要元素,例如Eric Clapton的Tears in Heaven 本來是他寫給亡子的悼歌,不知怎的卻成了酒廊裏的情歌,動情的聽眾都以為那是送給心中愛人的曲子,還要假裝對方不在人世。

若要真的從頭再來,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把自己徹底變成另一個人。[...]將你曾經交給對方的那一部分,把你曾經送到對方手中的那一半生命割除。只是如此一來,你們的關係也就不再一樣了,變得像是兩個陌生人的全新遭遇。所以「我們從頭來過」是可能的,只要這裏的「我們」已經不是「我們」。[...]所以不管還要不要從頭再來,你也只能消滅舊我,創造新我。「要永遠地創造自我」,傅柯(Michael Foucault)如是說。這已不只是戀人的命運,而且是現代人的歸宿;如果這算是歸宿的話。

萬物皆留,人又怎能例外。正是記憶,不是別的,把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聯系起來,使我歷經時間的變幻還能統一,而不分裂。

懷疑是一種頑強的植物。當它被下在兩人之間的土地上,即便只是一顆種子,遲早也會抽芽長大,終於扭曲一切,排擠開所有本來健康的花草,使之枯萎。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閱讀心得] 陪他一段 - 蘇偉貞

愛,或是不愛,都無法左右死亡的命運。或許從愛上開始那刻,結局早已成型。

心得:★★★

若硬要說,文筆我想給四顆星,但故事劇情只想給兩顆半,最後就綜合三顆星。蘇偉貞筆下的費敏,有張氏(張愛玲)女主的悲情,舉手投足都印證了愛情宿命的不可逆。冷靜平淡的措辭,似乎暗指費敏的死也能被視為征服命運的超脫,我卻覺得她的愛,跟她的死,一樣矯情。

弱者分兩種。像Dostoevsky筆下的Rodion雖然是個不願面對過失的「弱者」,卻經歷了掙扎、否認、救贖、解脫這種種心境轉折。費敏的弱,卻是經常害女人被冠上惡名,那種令人不齒的弱。我並不同情費,也不喜歡或討厭她。這麼容易讓人遺忘的存在,或許正是費最大的敗筆。

然而就創作價值來說,透過費敏好友的角度窺探費敏的日記,並適時採用全知視野(這技巧是透過好友的「合理推斷」達成),讓讀者有機會和旁白一起挖掘費敏這段斷腸之戀的始末。旁白註解使費敏的內心世界變得立體、刺眼,她的糾結和求不得,透過最私密的日記,被赤裸的攤在陽光下。

費敏或許以為自己能瀟灑的「陪你玩一段」,卻玩不起。滿腔深情,似乎不曾被珍惜,連死,都死的沒價值,玩火自焚。

若是想看一個類似張愛玲派的小格局的虐戀,可看看這篇短文打發時間。網上很多讀者都留言反應閱畢後心中如何如何惆悵,我自己卻沒什麼感覺。蘇偉貞後來以遺孀(生還者)的角度,以及自己先生與癌症奮鬥到過世的經歷為範本,出版了一本半(?)虛構小說「時光隊伍:流浪者張德模」。光看序,就能感受到她用盡力氣才成就了這本書。此書既像紀錄片,又有Ian McEwan's Atonement的味道(以虛構情節來填補遺憾和「假如」)。之後會不會看,還在考慮。目前待看書單上還有太多沒看完的東西。像梁文道的「我執」就看了好久,Hunchback of Notre Dame也還沒開始。唉,要怪就怪自己平時太浪費時間了!

越美麗,越危險

美的概念,自古以來不斷在改變。主流的美也層出不窮,從古典、華麗、奢華、簡約⋯牽引著不同時代的藝術及流行。美,既是個抽象概念,也是個實體。

然而在個人層面,美的變化又更多了。愛因斯坦曾說過 “I have deep faith that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verse will be beautiful and simple”。是啊,e=mc^2不僅是個簡約的公式,更是個優美的定律。在煩囂之中,靜雅顯得如何高貴。誰說科學就不懂美呢?愛因斯坦窮其一生不正是為了追尋一個美麗的unifying theory (theory of everything)嗎?

在暗湧之中,林夕寫道「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其實歌詞在講的是一段熱情退潮後的悲劇,女主最終什麼都抓不緊,卻仍盼著這段苟延殘喘的愛情能出現一絲轉機。

殷素素也曾對張無忌說「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

其實這些話的精神都一樣:越美麗,越危險。危險似乎是美麗的的副產品。夠美,才有讓人著迷的本事。被美所吸引,入了魔,又怎能安然自處?美這把利器,之於個人,有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傷害。

但即使不去攪和,單純做個欣賞者,也難倖免。欣賞難道就沒有一絲絲獨佔或慾望的成分嗎?就算起初沒有,又有誰能保證這份心意未來不會變質。只求欣賞而不求真切的互動,也太折磨人性了吧。苦難總歸來說,不過就是一個求不得。

而就算這美,求得了,到手了,佔有的行為本身卻也可能改變美的本質,把它給碰碎了、碰醜了,就不美了。還是繼續遠觀而不褻玩?那這內心糾結又該怎麼辦啊。或者回到為美而走火入魔的循環,這般勞神傷心又是為什麼?

該如何「長遠的與美共處」?這死局,無解。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電影心得] 春光乍洩

導演:王家衛
編劇:王家衛
演員:黎耀輝(梁朝偉)、何寶榮(張國榮)、張宛(張震)

透過黎耀輝(梁朝偉),講述他與何寶榮(張國榮)遠赴阿根廷散心的愛情故事。值得一看,相信任何有深愛過的人都會產生許多感動、感觸和反思。每個角色都值得反覆琢磨,琢磨角色本身以及人物之間的互動跟關聯。故事脈絡耳熟能詳,但透過王家衛的拍攝手法,便給了觀眾許多臆測和再創作的空間。這是黎耀輝和何寶榮的故事,但仔細看會發覺,它其實也是你我的故事。

如何?★★★★+

---

故事很簡單,黎耀輝為了滿足何寶榮的一時興起,兩人來到阿根廷生活。家中有盞檯燈,上頭畫有一對戀人賞瀑布,黎何便買了輛破舊的二手車前去景點效仿畫中之人。何心不在焉的指路,搞得兩人都迷路,汽車又沒法發動,也替未來兩人的關係埋下伏筆。黎之於何,是個完全的care giver,家裡從開銷到開火都由他一手包辦。何一向放蕩不羈,常不見蹤影,直到一日突然鼻青臉腫的來找黎,把滿身傷賴給黎,說是黎將他的手錶扣下(其實是自己心感情願送給黎的)才害他沒錢還債,被債主追打。何雙手受傷,每日待在家中聽收音機、看電視,和黎共渡了一段安好歲月。手傷好轉後,何又重操尋花問柳的惡習,甚至還要求拿回自己的護照,意指想和外頭的男人出國玩。傷心欲絕的黎將何趕出家裡。在黎最脆弱的時候,和中餐館同事張宛日益熱絡,但這若有似無的情愫直到張宛離開阿根廷前都不曾明朗化。待黎儲夠錢,準備返港之前,先到了一趟台北,光顧了張父所經營的攤販,並從攤位取走了一張張宛於燈塔合影留念的相片。何回到黎的舊住所,取回自己的護照,並將房子打掃乾淨,最終抱著黎所遺留的被子哭。

---

開頭兩人因被何指偏路所以迷路,完整地反映出兩人的愛情關係。何對黎欲取欲求,甚至在黎因自己任性的要求而感冒之際,要求重病的黎替自己煮飯。何餓了兩日,也從未想過要照顧黎,或至少顧好自己。每當何將黎逼到臨界點,又會丟下一句「不如我們從頭來過吧」,重新開始一輪惡性循環。或許張的出現拯救了黎,也或許是黎對父親的愧疚感使他狠下心來要回到香港,總之黎是將何切割了,重新拿回生活的主控權。在黎與何之間,黎總把何放到自己之前。最後當何抱著被子哭,一面應是出自於對黎的掛念,另一面則反映自己和被子都是被遺留的個體。

電影中有許多隱喻,例如兩人迷路、瀑布檯燈、不停買香煙⋯ 紛紛顯示兩人的關係隱隱約約透著不穩定性。黎的職業從舞廳usher到中菜館和屠宰場,凸顯了在阿根廷生活的辛苦之處,也暗指黎堅忍耐勞的性格。何好像一直以來都無所事事,完全靠黎賺錢養家,卻又不安於室。

電影觸動了兩個哭點:第一,是當黎在公廁巧遇也在「辦事」的何(何狀似沒看到黎)。何失了魂的樣子,以及黎看到何那霎再次被影響的心情,很讓我痛心。

黎甚至說「我一直以為和何寶榮不一樣,原來寂寞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是一樣。」

其實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即便黎和何兩人的行為類似,但動機卻截然不同。黎,從未傷害過何,甚至處處維護何。那句和張宛做過「很多次」只是拿來氣何的話,不在乎對方情緒的人,由始至終都只有何一個人。我相信當何說自己只是下去買煙和買宵夜時,他不僅僅是去做這些事。他愛目光、愛打扮。這些無盡慾望,單靠黎無法滿足。手傷好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就飛到外面,只可惜沒料到,真心卻一直擱在黎身上,更沒想到有一日黎能放下他。

第二個哭點是當黎對著張的錄音機哭的那個畫面。雖然當下我們並不知道黎有沒有留言,但他的情緒轉變,可想而知是因何的背叛而起。那個畫面好揪心,彷彿心裡有好多話想說,是恨?是不捨?是嫉妒?千言萬語都藏在那兩聲啜泣中。

何和張都有屬於自己的不成熟,但何的不成熟,太傷人了。最後黎把護照留在人去樓空的住所,好像在對何說:「你自由了」。只可惜何到最後才發現,只想擁有有黎在身旁的那種自由。

我覺得何是懂黎的。即便黎從未開口央求「心裡只有我好不好 」、「別這樣對我」,何都明白黎的弦外之音跟無聲的寵溺,只是個性使然,給不了黎身體的忠貞。或許這就是何性格上的死局:只要黎在身邊,他就能肆意而為,繼續踐踏黎的感情。唯有黎離開,他才會成長,才會懂得珍惜黎。

這片子雖然是同性戀片,但劇中的人物,在異性戀人士中也隨處可見。管不住自己身體的戀人,把對方放在第一位的戀人,還在探索內在和外界的戀人⋯一切又發生在看似放蕩不羈的阿根廷,將整部劇的壓抑感煲到最高點。其中有許多王氏近距離的滯留鏡頭,給觀眾許多臆測的空間,也展現了王氏的art house美感。本片比較接近花樣年華的敘事架構,而非2046那好像現代畫般的朦朧意境。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可聽到黎和張的內心獨白,但卻未曾聽見何的內心。我認為這個手法是想表達何的內心很雜亂,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至「無內心話可說」。王家衛隱晦又曖昧的拍攝手法,騰出了一塊大小合宜的空間,供觀眾自行詮釋。

張國榮演得很到位,猜哥哥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也是個自私又任性的愛人。梁朝偉的表現可圈可點,角色設定很有張力,但演技好像沒完全走進我的心底(還是花漾年華裡更抑鬱)。張震意外的清新,演活了台北孩子專有的天真傻氣,還將對黎懵懂的情愫詮釋的挺率真。整部片帶給我許多感動、感觸和反思,但似乎沒有到投下一枚震撼彈的程度。聽朋友介紹另一部女同志片「蝴蝶」好像也不錯,和"Carol"一樣都在待看清單上。


節錄其他網友的看法:
- 一個不羈,輕浮,痴纏。可他們內心都是無助而孤獨的孩子,在這個張揚個性卻充滿迷惘的年代,如瀑布傾瀉下無底洞一樣不知所措又不得不隨波生存,只是一對浮萍。

-何寶榮更像是一個被縱容寵壞的孩子⋯ 他知道黎耀輝抵不過他的那句話:「不如我們從頭再來」。

不再

在我眼裡你曾那麼完美
再多塵埃都無法將你詆毀
可惜時間 殘忍到催淚
我看你不再如癡如醉

小動作 上心頭
騷動有如昨日種種
水潺流 月悠悠
心如止水不再去碰

想起過去的悸動
當初為何衝動
明知對的不需留
錯的卻又攆不走
困在不前不進的隙縫

想起過去的退縮
那些言不由衷
我都變得不像我
愛不愛我都是錯
拿不定主意就換你說
或許你比我早參透
有預感你不再執著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從頭來過

那些傷害
不是意外
卻也不該
一時的衝動
一秒鐘脫口
冷嘲熱諷
原來會痛

在沈默中 冷戰中 不低頭
諷刺中 任性中 不退縮
滿腔的溫柔
只在轉身後泉湧

在僵持中 對峙中 沒伸手
轉過身 背對背 沒交流
有想過如果
如果我先低頭

當下卻說不出口
是為什麼
想通仍不置可否
還找罪受

不如從頭來過
把過去當煙火
炙熱後冷落
只是一段經過
現在更成熟
懂得欲言又止背後
可能是挽留

不如從頭來過
何必深陷執著
學會了退後
才有海闊天空
現在更溫柔
了解針鋒相對之後
可能就錯過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再戰就好

被慾望左右
飛蛾撲火
就算不可能
仍放手一搏

努力不懈
想靠意志
戰勝天
難關只是種試煉
是海闊天空的信念

我遇強則強
遇烈則烈
不過是生命
想探我底線

我不卑不亢
不求上天
靠我的雙拳
想帶來改變



殺不死也打不倒
就算跌倒再戰就好
暴雨也沒什麼大不了
也許明天艷陽高照

殺不死也打不倒
就算失敗再戰就好
身上的疤痕值得驕傲
是努力活著的記號
是生還者應得的炫耀



身不由己
屬於上世紀
不如逆天
自己改命
與其把責任
推出去
不如握在手心
自己決定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情節

那些回不去的情節
像水墨畫又像默劇片
攤給你看我最脆弱的世界
攤給你看我的喜好和一切
你卻 你卻

那些留不住的瞬間
像你的髮梢和眉眼
曾那麼平靜的躺在我枕邊
曾那麼私密的蜜語甜言
你也 你也


[Movie] Spotlight (2015)

Director: Tom McCarthy
Writers: Josh Singer, Tom McCarthy
Stars: Mike Rezendes (Mark Ruffalo), Walter 'Robby' Robinson (Michael Keaton), Sacha Pfeiffer (Rachel McAdams), Marty Baron (Liev Schreiber)

Worth it? ★★★★★




Boston Globe's new editor Marty Baron's (Liev Schreiber) decision to follow up on on a column story turns into a breaking news that rivets the quiet Boston town. This piece is assigned to Spotlight, Boston Globe'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team. The team is headed by Walter 'Robby' Robinson (Michael Keaton) along with team members Mike Rezendes (Mark Ruffalo), Sacha Pfeiffer (Rachel McAdams), and Matt Carroll (Brian d'Arcy James). With the help of righteous attorney Mitchell Garabedian (Stanley Tucci) and various other members of the judicial circle and forthcoming victims, Spotlight uncovers how the Boston Catholic church community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covering up child-molesting priests who intentionally target victims of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The story unfolds as a trivial column on the Boston Globe catches the eye of the new editor. Step by step, we are invited to join this adventure by following the main characters. Mark Ruffalo is outstanding in this film. From make up to temperament, he nails the stubbornness and instability of a relentless reporter. Keaton's charm and sharp industry-sense as a seasoned team head and reporter are also mesmerizing. The scene where he confronts attorney and friend with tears glistening in his eyes is testament to his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his team's) mixed feelings towards exposing the church. What does this say about them to let this story slip under their radars for so long? What does the exposure mean about them as Catholics? Rachael McAdams still feels very "Rachael-y," compared to Ruffalo and Keaton who completely leaves their personal identities and previous roles (Hulk and Birdman, respectively) behind. Tom McCarthy's directing and script writing bring life to the characters. Every frown to every "fuck" draws us closer to the struggles of these mortals.

The story is well crafted with an undercurrent of fear, insecurity and a feverous pursuit of justice. The cinematography is clean and simple -- which is perfect, to contrast the intensity effusing in the journalism industry. The only point that nags me is the pristine conditions of the props. Crisp folders, smooth booklets, unwrinkled sheets, glossy leather couches, lack of coffee stains... all speak against tear and wear that come naturally with time and the hecticness associated with the journalism industry.

Don't expect any plot twist or foreshadowing of events -- this movie is basically a slightly dramatized account of a true story. The movie owes its impact factor to convincing acting and captivating topic. Splendid. Highly recommend this movie to anyone who is interested in a captivating true stor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watching how the events unf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