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currently reading the book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by Joshua Foer, and interestingly enough I went through a bit of self-analysis about my own thought process and ability to remember things.
For those who know me, my notorious short-term memory is bordering rude. Names escape me right after the moment they have been heard, dissipating into the thin air which the very syllables traveled through. Dick? John? Bob? What was it again? The garbage awaiting to be taken out of the house sits unapologetically at the my door step as I return home, despite all the little voices of reminders in the previous night telling me to take it out as I leave the house next morning. Apparently, even the visual cue of seeing the garbage at the door step can still somehow be missed. Telephone numbers? I'm lucky if I can recite my own mobile, let alone some one else's. And it seem, this 20th century handicap plagues not only me.
However, emotional events are imprinted in my mind. When I am upset, angry about something, every twitch of my muscle and strain in my voice amplifies intensely to the extent where I become extremely self aware. Then this heightened self awareness becomes associated the actual event, which explains why I can easily recall a previous argument with my boyfriend, for example, and bundle my old anger and new hatred all into the present distraught moment. My boyfriend is always amazed by my ability to recall a distant argument we once had. In essence, my emotion serves as a "index." Whenever triggered, they help me recall all similar situations in the past during which I demonstrated this emotion. And it seems, this ability to index memory with emotions is shared by many women.
The book also mentions an common practice among mnemonists in which they associate a visual object with an idea they wish to remember. This part of the book reminded me so strikingly of my own path of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Despite never attending a local Taiwanese school, I would say my Mandarin level is at par with possibly many second-tier university graduates. I have no doubt that I owe much of my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inspiring authors, varying greatly from the 李白、白先勇、金庸、朱少麟、九把刀、張小嫻、張愛玲... and so forth. Being able to subconsciously learn all these characters and their meaning by associating "strokes within a squarish form" fascinated me, made me look cool and knowledgeable, and most importantly allowed me to better convey myself. The last note being super important to me since I can be quite talkative and hate to be misunderstood. So my need to be heard and understood correctly coupled with the fun task of assigning meaning to all these 橫豎撇點捺折勾 allowed me to memorize a great deal of characters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 about 3-5 hours a week in a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etting for 7 years. That may sound like a lot of time and a solid Chinese capability may seem only natural, but let me assure you that many people in my Chinese class don't nearly grasp the Mandarin language as precisely as myself despite having spent a good 5-6 years in local Taiwanese schools. In fact, one of my Mandarin teachers, Mr. Ben Wu, was so impressed by my ability to write poems and short stories, he once commented on my work 文思泉湧、才華洋溢 and asked me a few times if I truly never have studied in a local school. In part, that is why I think I'm a bit of a grammar nazi... The inconsistency of form irritates me like sand in the eye. Imagine how just one stroke in the Chinese character can completely change the meaning of a word. Take 孑孓 for example, just the direction of the stroke can change the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of the word. This precision fascinates me -- the ability to embody "meaning" and "depth" into a somewhat squarish looking block of strokes. This, is art. To be honest, I don't remember a Chinese character by writing it a million times, but instead seeing it like a "picture." Perhaps that is in part why my stroke order is all messed up for some words.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多愁善感
最近變得有些多愁善感,或許是年齡到了、荷爾蒙作祟,許多不經意的小事都被放大了好多倍。和青年時期的強說愁有本質上的不同。回想起自己在青年時的探索、identity的建立,突然驚覺自己的成長和穩定。像某些不穩定的化學物質,經過了時間、低溫及高溫的反覆淬煉,終於找到了一個穩定的平衡點。或像在做瑜伽的crow pose時,緩慢的、小心的,將小腿扣在手肘上離地的那個瞬間,所體會到的平和、穩定。
曾經我也是那樣懵懂,不停試探自己的能耐,探索所有的自我特質--性向、體態、道德、對異性的吸引力…所有少女應該有的好奇心,我都盡我所能的順應了。到現在,我可以更肯定的說,我挺瞭解自己的。我的長處、短處、心魔、最不想重複的家庭悲劇…大概都有個底了。開始可以更精確的掌握自己的情緒,適時的附和、安全的假笑,應該俱備的基本社交技能都練得爐火純青。
也大概是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我的成就來自男人。所有的特權、優越感、自信,全源自於父親一手打造的中產家庭。自幼資源無虞、又享盡獨生女無需與他人共享父母注意力的特權,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能力。不曾需要與手足比較,我的表現就是標竿,是最壞,也是最好。到後來我因為我的男友而離開了社會主義的台灣,迎面體驗資本主義至上的香港,才看到另一種極端的糜爛、奢華、價值觀。逛過大觀園了,知道什麼叫權力、榮華富貴、裙帶關係、貪污腐敗… 我又蛻變了。
這一路走來,我終於深刻的明白,自己是個商人的女兒。有些直覺反應,來自遺傳,有些則是透過童年時期的耳濡目染而內化。這種自知之明,稱不上高尚或光彩,卻是實在的、有根據的。現在,我可以心平氣和的說,我是幸福的。我明白我在追求什麼,而且我野心勃勃。
曾經我也是那樣懵懂,不停試探自己的能耐,探索所有的自我特質--性向、體態、道德、對異性的吸引力…所有少女應該有的好奇心,我都盡我所能的順應了。到現在,我可以更肯定的說,我挺瞭解自己的。我的長處、短處、心魔、最不想重複的家庭悲劇…大概都有個底了。開始可以更精確的掌握自己的情緒,適時的附和、安全的假笑,應該俱備的基本社交技能都練得爐火純青。
也大概是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我的成就來自男人。所有的特權、優越感、自信,全源自於父親一手打造的中產家庭。自幼資源無虞、又享盡獨生女無需與他人共享父母注意力的特權,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能力。不曾需要與手足比較,我的表現就是標竿,是最壞,也是最好。到後來我因為我的男友而離開了社會主義的台灣,迎面體驗資本主義至上的香港,才看到另一種極端的糜爛、奢華、價值觀。逛過大觀園了,知道什麼叫權力、榮華富貴、裙帶關係、貪污腐敗… 我又蛻變了。
這一路走來,我終於深刻的明白,自己是個商人的女兒。有些直覺反應,來自遺傳,有些則是透過童年時期的耳濡目染而內化。這種自知之明,稱不上高尚或光彩,卻是實在的、有根據的。現在,我可以心平氣和的說,我是幸福的。我明白我在追求什麼,而且我野心勃勃。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Japan, US, China
一邊跟台灣示好、稱讚,其實說穿了只不過是想激怒中國。就他否定慰安婦及東京審判的舉動,其政治意圖及integrity再令人反感不過。南北韓也是可憐?不過是中國及美國的政治角力,同樣的民族、同樣的語言、甚至是同一個家庭卻成了他人政治意圖的犧牲品。對於美國而言,南韓的淪陷會強烈削弱美軍在東亞的勢力,東北亞除了日本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民主政權"(俄羅斯這種名不符其實的假民主,我們就別提了),而要是北韓淪陷,則中國將會直接和一個親美政權的國家share borders,和民主那麼接近肯定會威脅到共產的生存。
雖然我不敢說美國人多高尚,畢竟美國也是打著對方有毀滅性武器(結果發現沒有後就改打以人權)之名向伊拉克進行轟炸,但至少1861年的美國內戰有一部分是因奴役制度/人權而戰,跟一些有死豬填河、毒氣籠罩,枉顧其人民性命的政府相比,可看出兩邊政府是如何衡量自己人的性命價值。說到底,自己人害自己人(內鬨)才是最不值的,要是給我在兩害之一取其輕,我當然也是寧可活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戰爭最好都在別處發生。
說到這裡我不免要再批評一下布希(老爸&兒子)和德州。美國之亂都是由南方引起的,奴役也好、伊拉克這群南方好戰份子也好,可不可以get some sense???這些人讀到哈佛有什麼用,他們到底明不明白戰爭其實是很血腥很殘酷的,後果是很大恨大的。你看看印度就知道,明明和巴基斯坦人和尼泊爾人是一樣的人種,卻因為宗教和英國勢力的介入搞成現在三方永不得安寧,全部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當政權兼受害者。
還有像美國內戰時,歐洲也沒有為了北美的玉米或南美的棉花而介入,所以美國人自己sort it out後就可以once and for all蓋棺定論。但如果有外來勢力介入,那麼不論最後誰贏,戰敗方一定會心存怨恨或說這一場戰爭不公平,進而凝聚更多反派勢力,以真正愛國的名義捲土重來。所以美國這樣一值在中東亂攪和,雖然長遠來說是利美的,未來30-50年後可以在中東部分地區設立親美政權,讓石油交易更順利,但這之中的代價太大了,是整個中東的內戰,互戰,瓦解... 美索不達米亞變成從孕育文明到摧殘文明。
但最可恨的還是自己人害自己人,中國政府的不透明,人命如此輕易的被放棄,就因為人口多所以不怕讓亡者成為一個數據而已。美權齷齪,但中國政府卻是沒人性,富者恆富,拱派系、養太子、官官相衛,一場文化大革命把人格都搞掉了。孔子的大學都說過了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試問各位大人做到了多少?敢公布名下有幾個假戶口,真房產?誰真的做到明明德、親民、至善了呢?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Faith
As with all beliefs and interpretation, all can be justified if you choose to as justification is merely a point of view.
Perhaps it is fine to believe that Earth i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rest is heresy.
Fine to believe that every single creature was being created at one point, rest is heresy.
Fine to believe that evolution is part of the creationism process, in a grander scale, rest is heresy.
But perhaps the greatest faith of all is to see that all is now and now is all, that time is a gravitational concept and a new world shall be revealed to us if we can travel faster than light. That after centuries of justifying a 5,000 year old scripture that humans can finally come at peace with oneself and accept that immortality is merely a reflection of human desire. That seeking for a life after death is just as foolish as the Egyptian's practice of mummification.
And that to create is merely human. Spontaneity is grand.
I find it absolutely puzzling that people are so willingly jumping into a religion -- an adoption of a lifetime's faith which dictates one's origins and one's "end", without understanding all the options out there but simply following the established ones. Just like a sound investment, shouldn't you attempt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 first before you decide?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起風
剛剛在風吹過的那一瞬間,有些感覺。惆悵的,酸酸的,
但風一吹完後,又想不起是記起了什麼事,
怎麼讓我突然那麼傷感。
如果以80歲來算,那我已經過完人生的三分之一了。
我母親則過了三分之四了。
我外婆則快要百歲了。
時間好快。好好把握吧。
又起風了。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淺談廣東話
每次在網路上看到「淺談」的文章,有時心裡會出現一個小聲音 -- 「淺~談?你夠資格嗎?」不是輕蔑或不屑,只是這年頭自稱專家的人太多,淺談一般而言就是談得太淺,所以難以辨別那些想魚目混珠的門外漢和只想帶過大略的專家。不過網路上,真真假假,可以閱讀的文章何其多,也不必看得太重,所以小妹我也來淺談一下。
說到這兒再插開聊個題外話,如何篩選自己閱讀的材料也是門大學問。除了休閒益智的閒書可全憑個人喜好閱讀之外,正式的閱讀是一定得費心篩選、閱讀、吸收、內化的,且量與質需並重。Stephen King曾在On Writing裡提到他念書不算快,但一年總會念個70-80本書。這相當於一個月六本左右。一個好的讀者是有紀律的,會設定自己的pace,何時內省、反芻、思考、轉化、聯結... 就像運動一樣,要設定目標且不可囫圇吞棗、含糊完成,才能最大化受益。至少我覺得這樣的閱讀方式對我的學習及吸收非常有幫助。一本好書不但傳授知識,還能透過潛移默化增進讀者的寫作能力,一石二鳥。
進入正題,談談廣東話。廣東話之所以難,我覺得可分為兩大原因--發音的難度及口語化的溝通方式。
發音之所以難,不單只是因為廣東話有九個音(光是想精準掌握這九個音的發音就夠難了),而是既然國語只有四個音(輕音和ㄣㄥ之分姑且不論),那就表示多在國語的同音字轉到廣東話就會有南轅北轍的發音。比方說隻、支、汁,在國語全是Zhi1的發音,但轉到廣東話分別成了Zek, Zi, Zap。或者有些字,轉到廣東話,會變得和國語完全不同,例如紅在廣東話的發音雖然差不多是Hong,但宏卻發音像Wang (國語的"網")多點、甩讀作laat,簡直想猜也猜不到。
口語化的溝通方式即便是書寫與和口語的差別造成學習上的困難,這個困境在看本地電視顯而易見。電視中,主持人可能口說"Dou1 meen3"(口語話正面之意),但字幕卻會打"正面",產生口說和書寫(字幕)的分別,雖然"正"字本身也可以用廣東話發音。
一句真正的廣東話實際上說起來可能像下列:
天那~~~ 相差很遠!"而家"雖然是口語的"現在"但事實上"現在"二字在廣東話也是可以發音的。假設今天有一段歌詞裡面出現"現在你仲愛唔愛我",唱這句話的人不會無端端的說"而家",反而會直接唱出"現在"二字的廣東話發音。
由上述可見廣東話跟台語等方言一樣,方言裡雖然包含書面字的發音,但平時溝通時是完全不會講到這些字的。就算一個正在學廣東話的人能夠正確的將電視字幕一字字用廣東話讀出來,溝通時也只會讓香港人覺得你說話很彆扭,明白但不道地。最慘的是,當對方用口語廣東話回應你時,你可能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說些什麼。
說到這兒再插開聊個題外話,如何篩選自己閱讀的材料也是門大學問。除了休閒益智的閒書可全憑個人喜好閱讀之外,正式的閱讀是一定得費心篩選、閱讀、吸收、內化的,且量與質需並重。Stephen King曾在On Writing裡提到他念書不算快,但一年總會念個70-80本書。這相當於一個月六本左右。一個好的讀者是有紀律的,會設定自己的pace,何時內省、反芻、思考、轉化、聯結... 就像運動一樣,要設定目標且不可囫圇吞棗、含糊完成,才能最大化受益。至少我覺得這樣的閱讀方式對我的學習及吸收非常有幫助。一本好書不但傳授知識,還能透過潛移默化增進讀者的寫作能力,一石二鳥。
進入正題,談談廣東話。廣東話之所以難,我覺得可分為兩大原因--發音的難度及口語化的溝通方式。
發音之所以難,不單只是因為廣東話有九個音(光是想精準掌握這九個音的發音就夠難了),而是既然國語只有四個音(輕音和ㄣㄥ之分姑且不論),那就表示多在國語的同音字轉到廣東話就會有南轅北轍的發音。比方說隻、支、汁,在國語全是Zhi1的發音,但轉到廣東話分別成了Zek, Zi, Zap。或者有些字,轉到廣東話,會變得和國語完全不同,例如紅在廣東話的發音雖然差不多是Hong,但宏卻發音像Wang (國語的"網")多點、甩讀作laat,簡直想猜也猜不到。
口語化的溝通方式即便是書寫與和口語的差別造成學習上的困難,這個困境在看本地電視顯而易見。電視中,主持人可能口說"Dou1 meen3"(口語話正面之意),但字幕卻會打"正面",產生口說和書寫(字幕)的分別,雖然"正"字本身也可以用廣東話發音。
一句真正的廣東話實際上說起來可能像下列:
而家係咪唔可以寄野去酒店然後到左先拎?這句話的對應字幕可以是:現在是不是不能寄東西到酒店,然後到了才拿?
天那~~~ 相差很遠!"而家"雖然是口語的"現在"但事實上"現在"二字在廣東話也是可以發音的。假設今天有一段歌詞裡面出現"現在你仲愛唔愛我",唱這句話的人不會無端端的說"而家",反而會直接唱出"現在"二字的廣東話發音。
由上述可見廣東話跟台語等方言一樣,方言裡雖然包含書面字的發音,但平時溝通時是完全不會講到這些字的。就算一個正在學廣東話的人能夠正確的將電視字幕一字字用廣東話讀出來,溝通時也只會讓香港人覺得你說話很彆扭,明白但不道地。最慘的是,當對方用口語廣東話回應你時,你可能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說些什麼。
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不安的年代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不安---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乾旱寒冬
傳染病
恐怖主義
氣候劇變
拿傳染病來說,過去從天花、霍亂、登革熱到近期的SARS... 人們對大規模的傳染病不算陌生。
氣候劇變也不是第一次聽到,從過去的Toba Eruption到循環的glacial periods,是什麼樣的短期記憶讓我們忘了與自然搏鬥是一貫的定律。我們永遠無法完全征服大自然,但至少到現在,大自然也沒有完全逼我們臣服的意思。雖然在太陽系內的眾星球之中,地球已證明自己為最適合生物居住的環境,畢竟從花草樹木到飛禽走獸都興旺的繁衍著,但也別忘了大自然一向都照著自己的定律和周期運行,我們只是配角。太陽都會定時的捲起solar storm、地軸傾斜也慢慢在偏離23.4度,沒有一個環境是全然為了生物生存而打造,反之應該說碰巧因為地球適合生物生存,才有了生命。
面對威脅到我們生存的逆境,我們也不該坐以待斃,生存是本能,而透過科技、醫學而延遲死亡是必然的,換做任何一個生物也都會如此。
從更複雜的社會、文化層面來看,經濟、外交等也充滿了人造的逆境。要求全人類超然的看透生在這個世上是個短暫的、偶然的、幸運的際遇是困難的,事實上我們和世俗之事是緊緊糾結的。因此為了人造的問題而煩惱也是無可避免的 -- 誰不想買一棟樓、換個新包包呢?難道對於這些人造的逆境,我們能夠輕易的否絕其它,效法五柳先生不問世事的精神?只可惜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是兩面刃,唯有經濟安定人們才有閑情雅致生產一些與基本生存無關的藝術。戰國時代確實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思想躍進,但終究比不上大唐盛世時的藝術文化成就。換而言之,不問世事的漠然態度可能會造成經濟遲緩進而文化發展的停擺。
在自然和人造壓力的考驗下,有些人致富、有些人勉強保住中產頭銜、有人一夕之間丟了工作、有人被颶風搞得無家可歸、有人一畢業就面臨26%的青年失業率... 這是個不安的年代,而我們也走過了許許多多個不安的年代。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和洋人Dr. Martin Luther King所說的:"The ultimate measure of a man is not where he stands in moments of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but where he stands at times of challenge and controversy."英雄所見略同。在這個不安的年代,我們應該如何修身、做人,於逆境之中出淤泥而不染,度過逆境並修練品格,值得我們反省、反思、行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乾旱寒冬
傳染病
恐怖主義
氣候劇變
拿傳染病來說,過去從天花、霍亂、登革熱到近期的SARS... 人們對大規模的傳染病不算陌生。
氣候劇變也不是第一次聽到,從過去的Toba Eruption到循環的glacial periods,是什麼樣的短期記憶讓我們忘了與自然搏鬥是一貫的定律。我們永遠無法完全征服大自然,但至少到現在,大自然也沒有完全逼我們臣服的意思。雖然在太陽系內的眾星球之中,地球已證明自己為最適合生物居住的環境,畢竟從花草樹木到飛禽走獸都興旺的繁衍著,但也別忘了大自然一向都照著自己的定律和周期運行,我們只是配角。太陽都會定時的捲起solar storm、地軸傾斜也慢慢在偏離23.4度,沒有一個環境是全然為了生物生存而打造,反之應該說碰巧因為地球適合生物生存,才有了生命。
面對威脅到我們生存的逆境,我們也不該坐以待斃,生存是本能,而透過科技、醫學而延遲死亡是必然的,換做任何一個生物也都會如此。
從更複雜的社會、文化層面來看,經濟、外交等也充滿了人造的逆境。要求全人類超然的看透生在這個世上是個短暫的、偶然的、幸運的際遇是困難的,事實上我們和世俗之事是緊緊糾結的。因此為了人造的問題而煩惱也是無可避免的 -- 誰不想買一棟樓、換個新包包呢?難道對於這些人造的逆境,我們能夠輕易的否絕其它,效法五柳先生不問世事的精神?只可惜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是兩面刃,唯有經濟安定人們才有閑情雅致生產一些與基本生存無關的藝術。戰國時代確實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思想躍進,但終究比不上大唐盛世時的藝術文化成就。換而言之,不問世事的漠然態度可能會造成經濟遲緩進而文化發展的停擺。
在自然和人造壓力的考驗下,有些人致富、有些人勉強保住中產頭銜、有人一夕之間丟了工作、有人被颶風搞得無家可歸、有人一畢業就面臨26%的青年失業率... 這是個不安的年代,而我們也走過了許許多多個不安的年代。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和洋人Dr. Martin Luther King所說的:"The ultimate measure of a man is not where he stands in moments of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but where he stands at times of challenge and controversy."英雄所見略同。在這個不安的年代,我們應該如何修身、做人,於逆境之中出淤泥而不染,度過逆境並修練品格,值得我們反省、反思、行動。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隨想
日本料理店隨想
-魚缸
今天在日本料理店看到魚缸裡的兩隻同品種的觀賞魚追逐,其中一隻一直尾隨另一隻,不知道是想咬對方尾巴攻擊牠又或是在求偶。
被追的那隻從未反擊,只是不停的這樣給第二隻追阿追,突然使我聯想起前幾天與一位廣告友人的對話。他說中國男人是優柔寡斷的,總是做不了決定,好像這隻被追魚一樣,未曾想改變現狀。或許這也是某種不願改變或面對現實的優柔寡斷吧。
魚兒肯定不會想這麼多,更別提什麼七情六慾這類更高層次的感受,但相信在被追逐的過程,心跳總是會加速,或許也和人一樣會有緊張時「心頭一緊」的感覺吧。
-茶碗蒸
小時候我挺喜歡吃茶碗蒸,不過長大後就對它興致索然,就算吃到真的另人眼睛一亮的茶碗蒸,蛋嫩料鮮,也不會發出什麼驚人讚嘆或眼睛射出光之類的。說到底就是個蒸蛋嘛。
不過今天的套餐附送了一個久違的茶碗蒸,一吃下去後突然覺得很別致,仔細想想便想起兒時為何對茶碗蒸如此著迷。雖然一般茶碗蒸的配料不外乎是魚板、魚塊、(一點蟹肉也沒有的)蟹肉棒,再高級一點點可能丟幾片香菇、幾粒玉米,但每次吃到這些材料的順序可都不盡相同。又有時候,有幸到高級的日本料理餐廳吃茶碗蒸,還會吃到真的蟹肉、鮮甜的魚塊或是其他隱藏版食材,能出現的排列組合更不計其數。就是這種像挖寶一樣的心情讓我小時候喜歡上茶碗蒸。即便是去同一家店點茶碗蒸,每一次吃都還是會以不同的次序吃到裡面的配料。
也難怪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吃健達出奇蛋了,新鮮嘛。
翻譯的精髓
前晚和廣告友人吃飯時,剛巧聊到了我最近挺熱衷的一個活動 -- 字幕翻譯。雖然友人覺得翻譯無趣,我也明白他的觀點,但我自己可是對翻譯充滿了熱情。
舉個例,昨晚讀到的一段新聞翻譯:"Australia needs not to kowtow to China." (Taipei Times) 中文則譯作:澳洲無須對中國卑躬屈膝。光是這一段字就可以分幾個面向討論 -- 必須or必需?兩者沒錯但哪個字才更衷於原文?再來,kowtow雖直譯叩首,但這理使用成語(中國文化)更能貼切的表達出原英作者刻意使用kowtow(中國文化)來突顯西方國家不需要對中國擺低姿態的引申含意。
翻譯最大的挑戰,對我來說,是掌握句法結構(在有限的字數內)以及何時可以偏離直譯(可偏離又該偏離多少?)。身為譯者,這是我隨時都在思考的問題。這句話該用白話表達好些、用成語表達好些又或者...?校稿人、潤稿人看到我的譯法能不能接受、會不會被退貨?
翻譯會不停的挑戰譯者對兩種語言的掌握度以及對文字(原文及譯文)有多敏感。好多平時都擺著不用、生了鏽成語,都在必須在此刻派上用場。說到底字幕翻譯和口譯不同,可以適時的加入書面語、成語、諺語,也不至於彆扭,因為字幕是用看的不是用聽的。
離愁
晚上到機場送別男友,眼睛緊緊跟著他,直到他過了行李檢查、證件檢查還是無法抽離視線。旁邊站了一對中年夫妻,猜想也是想用眼神守護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孩子似乎是比我男友早了一步進禁區,因為我跟隨他們的腳步來調整自己的視線,才能保持看見我男友的視線。人龍彎來彎去、這對父母就轉來轉去、我也跟隨他們這樣轉來轉去。
這或許就是離愁,緊緊的抓著最後一個與對方連結。哪怕已經摸不到、聽不到了,至少還能透過望著他,好像還沒分開一樣。
-魚缸
今天在日本料理店看到魚缸裡的兩隻同品種的觀賞魚追逐,其中一隻一直尾隨另一隻,不知道是想咬對方尾巴攻擊牠又或是在求偶。
被追的那隻從未反擊,只是不停的這樣給第二隻追阿追,突然使我聯想起前幾天與一位廣告友人的對話。他說中國男人是優柔寡斷的,總是做不了決定,好像這隻被追魚一樣,未曾想改變現狀。或許這也是某種不願改變或面對現實的優柔寡斷吧。
魚兒肯定不會想這麼多,更別提什麼七情六慾這類更高層次的感受,但相信在被追逐的過程,心跳總是會加速,或許也和人一樣會有緊張時「心頭一緊」的感覺吧。
-茶碗蒸
小時候我挺喜歡吃茶碗蒸,不過長大後就對它興致索然,就算吃到真的另人眼睛一亮的茶碗蒸,蛋嫩料鮮,也不會發出什麼驚人讚嘆或眼睛射出光之類的。說到底就是個蒸蛋嘛。
不過今天的套餐附送了一個久違的茶碗蒸,一吃下去後突然覺得很別致,仔細想想便想起兒時為何對茶碗蒸如此著迷。雖然一般茶碗蒸的配料不外乎是魚板、魚塊、(一點蟹肉也沒有的)蟹肉棒,再高級一點點可能丟幾片香菇、幾粒玉米,但每次吃到這些材料的順序可都不盡相同。又有時候,有幸到高級的日本料理餐廳吃茶碗蒸,還會吃到真的蟹肉、鮮甜的魚塊或是其他隱藏版食材,能出現的排列組合更不計其數。就是這種像挖寶一樣的心情讓我小時候喜歡上茶碗蒸。即便是去同一家店點茶碗蒸,每一次吃都還是會以不同的次序吃到裡面的配料。
也難怪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吃健達出奇蛋了,新鮮嘛。
翻譯的精髓
前晚和廣告友人吃飯時,剛巧聊到了我最近挺熱衷的一個活動 -- 字幕翻譯。雖然友人覺得翻譯無趣,我也明白他的觀點,但我自己可是對翻譯充滿了熱情。
舉個例,昨晚讀到的一段新聞翻譯:"Australia needs not to kowtow to China." (Taipei Times) 中文則譯作:澳洲無須對中國卑躬屈膝。光是這一段字就可以分幾個面向討論 -- 必須or必需?兩者沒錯但哪個字才更衷於原文?再來,kowtow雖直譯叩首,但這理使用成語(中國文化)更能貼切的表達出原英作者刻意使用kowtow(中國文化)來突顯西方國家不需要對中國擺低姿態的引申含意。
翻譯最大的挑戰,對我來說,是掌握句法結構(在有限的字數內)以及何時可以偏離直譯(可偏離又該偏離多少?)。身為譯者,這是我隨時都在思考的問題。這句話該用白話表達好些、用成語表達好些又或者...?校稿人、潤稿人看到我的譯法能不能接受、會不會被退貨?
翻譯會不停的挑戰譯者對兩種語言的掌握度以及對文字(原文及譯文)有多敏感。好多平時都擺著不用、生了鏽成語,都在必須在此刻派上用場。說到底字幕翻譯和口譯不同,可以適時的加入書面語、成語、諺語,也不至於彆扭,因為字幕是用看的不是用聽的。
離愁
晚上到機場送別男友,眼睛緊緊跟著他,直到他過了行李檢查、證件檢查還是無法抽離視線。旁邊站了一對中年夫妻,猜想也是想用眼神守護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孩子似乎是比我男友早了一步進禁區,因為我跟隨他們的腳步來調整自己的視線,才能保持看見我男友的視線。人龍彎來彎去、這對父母就轉來轉去、我也跟隨他們這樣轉來轉去。
這或許就是離愁,緊緊的抓著最後一個與對方連結。哪怕已經摸不到、聽不到了,至少還能透過望著他,好像還沒分開一樣。
訂閱:
文章 (Atom)